丁玲虹發明的電子商業

如今大家都在談「電商產業」,電商的來源卻是鮮為人知;茲在此把電商產業發明的經過從《國防雇員的女兒》(丁玲虹,2001:67-71)摘錄如下:

電子 商業
1986年,因為創業、研發產品、推銷、製造,日子很快就過去了。轉眼1987年已經來臨了,正當大伙忙於工作之際,悄悄地有一個新的不良風氣正逐漸成型。
有一天,一位代工的女士突然跑來說:「不做了。」又說:「一個月拼死拼活,才只做了一萬多塊錢,隔壁阿娥她女兒在證券公司上班,每天轉手就可以賺幾萬元,我要跟阿娥仔去做股票了……」
原來,台灣在一年榮景之後,大家口袋裡的錢似乎多起來了,本來失業的那種恐懼,也因為有一頓飯吃而消弭於無形。台灣的許多專家學者,大肆地在報章雜誌上聲嘶力竭地喊著:「工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,服務業才是未來的主流。」
一些當醫生、律師的朋友也附庸風雅地訂閱經濟性的報紙、雜誌,說是「研究整體經濟」,實際上是「投入股票族行列裡」。台灣的金錢遊戲風日熾,加速了在台灣的外國公司外移的速度,三洋電機、新力公司相繼遷往新加坡、馬來西亞,連最熱愛台灣的一位老客戶「全球電子公司」,也跑到馬來西亞設廠。
這些外移的警訊,並未嚇阻台灣的投機風氣,更多的人去號子登錄,教授在課堂上大談統計數字,謂:「台灣的號子人口又增加XX比率。」到台北拜訪客戶,發現整個南京東路一片繁華,林森北路歌舞昇平;大家對於哪個外國公司關廠的報導也都失去了興趣,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機裡傳來的「XX每股15元…」的股票播報聲。
我知道社會繁榮,必造成物慾橫流,人的慾望也愈高。只是為糊口而工作,少許的收入,已難以滿足,所以必須開創一條新的生財管道,否則台灣的產業必垮無疑。而這個我國賴以維生的「經濟」一崩盤,後果不堪設想,從此讓我陷入長考。
融合「工業與服務業」的新經濟模式
由於長時間在電子零件業裡打滾,了解到「工業是根」;如果沒有工業,則產業必如同沒根的樹一般,遇風吹襲必倒無疑。「電子零件」是加工過程長又複雜,技術層次高的行業,有其特定的消費族群,必須有足夠的知識才能夠在行銷上有所斬獲,也就是在「商業推廣」的能力要夠,才能夠賺錢。這方面的經驗,提供給我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。
我認為台灣產業的發展,不能只偏重工業或商業,必須二者兼備,而當學者專家認為:「工業已過去,服務業是未來。」我則認為必須發展一套能融和「工業與服務業」的「新經濟模式 (New Economy Model)」,才是轉型我國海島型經濟成為「海洋型經濟」的良方
經過反覆推敲思考,最後終於讓我悟出「電子+商業」的構想,而這個構想的切入點就是「電子商店(eStore)」。電子商店是以升級傳統商店經營為目的,利用改良傳統自動販賣機,使之成為一部智慧型的整合自動化機器,這部機器則名為「VAM (Vending Automation Manager)」,顧名思義,它是一部可以販賣商品的自動化機器管理員(有人稱之為會賣東西的ATM”)
這些電子商店組成一個系統(System),可以結合傳統與科技」、「工業與服務業」、「電子與商業」、「硬體與軟體」、「實體與虛擬,其構想一推出,聞者莫不大笑,笑其想法之可笑!然而,這個構想經過十餘年鍥而不舍努力,終於在20世紀的最後一天研發成功,也是在亞太經合會(APEC)多次倡議的題目,是電子商務(Electronic Commerce)的最佳營運範本;是網路股陣亡後,美國朋友稱為「最強的商業範本(The Most Powerful Business Model)」。
電子+商業」的構想,是順應人性,所創造的一個新經濟模式,應用最先進的科技與傳統進行整合,促使「工業與服務業」、「虛擬與實體」、「軟體與硬體」,甚至「公益與營利」結合,讓人做人的事,把機械式的工作留給機器去執行。人不必做得很辛苦,即有優渥的收入;人不必四處奔波,即可以掌握全球源源不絕的信息。這個高度複合性的產業--電子+商業」必成為21世紀的主流產業。
1990年為推動「電子+商業」而發表於各報章雜誌的文章--劇變中台灣電子工業─前瞻走勢」,茲摘錄如下
未來將不再只是工業經濟的時代,而是一個資訊經濟的時代。經濟活動的重點也從以產品為主,發展成以服務為主。所以結合視訊系統與電腦的「整體服務數位網路(ISDN)」或「加值網路(VAN)」,將是明日人們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必需品,倘若需要股市、賽馬、彩券、購物、買屋、看車、國際會議等等資訊服務項目,只要在家裡按下終端機的按鈕,資訊就源源不絕而來。
在未來「資訊經濟」的時代裡,「個人對個人個人對公司或公司與公司」之間的交易往來,如訂貨、商品價格、內容介紹及付款,皆可透過VANISDN來處理。屆時,可真是「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」。當思念遠隔重洋的親人時,只要一通電話,互相之間即可以透過網路,除了交談之外,還能夠見面。這一切,都需要電子機器來組合串連,這些電子機器包括了高解析度電視、錄放影機、攝錄放影機、衛星接收系統、音響、電腦通信系統及相關設備的結合,才能產生令人滿意的效果。當然在各機器之間,必須有「精良的電子零件」來連接,才可以將訊號正確的傳遞。所以這些電子零件的市場潛力無窮。
以上的個人對公司即B-C (Business to Consumer)、公司對公司即B-B (Business to Business)是「電子+商業」的基本觀念,也是今日電子商務的基礎觀念。而「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」,則是網際網路(Internet)世界的一個境界;「人在家中坐能與全球溝通,資訊源源而來」這也是後來我將電子商業簡短地定義為: 一扇通往全球市場的門(A Door to the Global Market)」─只要打開門就能買賣雙方達成交易,商機源源而來。
而這一切的前提,需要3C(電視、電腦、通信)的整合;因此,需要「精良的電子零件」。經過十年努力,這一切預言及努力,終於美夢成真!(註:3C產業已經成為全球主流科技產業)
作者丁玲虹擔任APEC 1998講師時根據其發明的「電子商店系統The eStore System, TES)」提案促成電子商務法案,進而在2003APEC講台上提案「全球通路-TES」贏得最佳實例政策,TES中的零件非接觸式感應傳智卡、感應式交易讀取裝置、交通工具電子付費裝置等等發明及射頻識別(RFID)則成為21世紀的必需品,啟動數位經濟時代。
參考文獻:丁玲虹(2001)。國防雇員的女兒。台中:磐虹。

相關連結:
美國發明專利(Linda Din Invention)
http://ldkh107.blogspot.com/2018/07/blog-post.html (國家不花錢的重大建設)
http://tnews.cc/07/newscon66479.htm (賴來賴去很方便)
http://tnews.cc/07/newscon86121.htm (APEC 2018高峰會之數位經濟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科技啟蒙—父親丁福慶

創新產業→解決失業

國家不花錢的重大建設